设计院的相关话题,在最近几年是比较热的。尤其是最近半年一年,更是热得不得了。 自媒体的低门槛、无门槛,助推了各种胡说八道耸人听闻的论调。那些从来没踏进工地半步的门外汉, 也能假模假式地对设计院乃至整个行业指指点点了。

那些东西,基本上都属于胡说八道的臆想。

设计院,在这片地儿,本质上是一种特许经营,设计院的资质证书就是特许经营的牌照。 特许经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很多国家的常规措施,也是被wto认可的。设计院按特许经营来搞, 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
这片地儿的特色,在于设计院特许经营之下再叠加注册师的终身责任制。这种路数, 已经不是特许经营了,这是准许设计院通过特定的背锅人群实现无责捞钱了。 和设计院相关的一切问题,根源都在这里。

一拨人捞钱另一拨人背锅,这么完美的业务模式只能是专为两拨人群量身定做的。

这个游戏能玩到今天,大概有三个原因,一是海量业务掩盖了矛盾,二是背锅群体数量还不够大, 三是锅还没有大到引爆点。另外,就是资质规则的修订刚好赶上了口罩三年,至少给这个游戏续了半条命。

设计院续上的这半条命,能够撑多久是很难说的,毕竟,特色太多了。

有一点是明确的,设计院倒闭是不可能倒闭的。那些所谓的设计院倒闭,其实是打着分院分公司招牌的挂靠班子, 关几家分支机构根本不影响人家总部继续捞钱。连总部与分支机构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, 就可以胡说八道博眼球,这种事情在自媒体出现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。

非要谈未来的话,设计院的未来只有两种,要么继续存在要么不存在。到底存不存在, 取决于特许经营权的存废,也就是设计院资质的存废。没有了资质,没有了特许经营权, 现在的设计院自然就不存在了。

归根结底,死人的不是天灾,而是类似于三十三两银这样的人为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