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中旬的时候,大约是搜索cs书籍或编程书籍的过程中,又或者是浏览网页的时候,无意中发现了李飞飞的自传。 进一步了解之后,觉得这本书似乎值得一读,不光是因为网络上对这本书的各种溢美之词,还有对李飞飞这位简中网络中的 人工智能教母的好奇。在花费了不少的气力和时间后,下载到了简中译本的epub,然后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全书。

当然了,这里说的“读完全书”,是从阅读角度来说的一种感性的说法,iPhone上的图书app告诉我的是读完了93%。 粗略估计,读过的内容大约有八成,余下的两成左右的篇幅基本上是粗略扫了一眼,包括序言后记之类的, 以及正文中书信之类的大段引文。总的来说,这样的读法应该是算得上读完的,毕竟不是编辑,不需要一字不漏嘛。

李飞飞的这本自传,读了之后有不少的感想,有一些还是比较震撼的,震撼到产生了交流分享欲望的那种。 之前读过任志强的自传,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,任志强还算是同行,这多少有点罕见。和李飞飞一样, 我把感想里边能写的、易写的挑几条出来,记录、分享一下。

有深意的书名

书名是The Worlds I See,简中译本翻译为《我看见的世界》。

world是世界的意思,worlds是复数,意思是多个world。英文书名的意思是看到了多个世界,简中译本搞得很含糊, 不对照英文原文不琢磨的话,感受不到“多个”这层意思。

读完之后,我觉得多个世界应该是李飞飞想要着重表达的核心理念。从成都到美国,从中国的校园到美国的校园, 从三口人挤一间房的底层移民之家到高中老师家里,从普林斯顿到uc berkly,从读书到教书,从斯坦福到google, 从人间到人工智能,那么多不同的世界,都被她李飞飞看到了。

她还提到了理工科世界,那个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看来只属于男人的世界。

基本上,简中译本的“我看见的世界”过于含蓄,明显含糊,没有抓住重点,译作“我看见的那些世界”更加准确。 在简中世界,“那些世界”的说法更加有必要,“看世界”看了几百年,早已经是一个核心话题了。

出国很重要

李飞飞去美国,是在她爸到了美国两三年之后才去的。

尽管没有明说,她爸显然不是走的常规移民途径,大概率是庇护避难这样的路数,因为他只用了两三年就把她们母女接过去了。 非法移民的话,两三年时间应该不够让亲属拿到签证。有一个细节能够佐证,李飞飞说耗时两三年才拿到签证是出乎她们意料的, 她以为会快得多。还有一点,就是她爸去美国的时间点是1989年,这个年份有点儿特殊。

不管怎么样,她还是到了美国,有了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。要是一直待在中国,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, 因为,她的老师说数理化不适合女孩去学,连女老师都是这么说的。

她父母也在几年打拼之后,盘下了一间铺子开了干洗店,解决了一家子的温饱,也算是正式在美国立足了。 这里边肯定有许多的艰辛,但绝对是值得的,李飞飞有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,她父母不必再有精神上的担子和压力, 苦则苦点儿,胜在一身轻松。体会过身心俱疲的人,对这一点应该会有共鸣。

反观现在藏身于大都市城中村的很多人,居住条件、生活条件可能比李飞飞他们当时更差,每天的劳动强度更大时间更长, 多少年来生活得不到改善,未来也出头无望。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跟妈祖汇报之后就去外面刷盘子的原因所在。

科研只适合少数人

阅读李飞飞自传的过程中,我忽然发现自己不适合搞科研,至少,现在的我真的是搞不了科研。原因有二,一是不够敏感, 二是受不了,受不了类似于米饭一粒一粒地吃那样的制造困难、制造课题、制造成果的做法。

也因此,对所谓的搞科研要有耐心有毅力的说法有了新的理解,这根本就是在暗示搞科研的套路嘛。要把搞科研弄成画蜈蚣, 一条腿一条腿地画,一截身子一截身子地画,这样就不愁成果产量不高,著作等身也是指日可待的了。

其实,类似的套路以前有所耳闻,这一回之所以印象深刻,深刻到了要记录下来的程度,纯粹是因为看到了李飞飞提供的细节。 这种细节在以前是没有见到过的,见到了之后,就能由自己得出结论,自己的结论自然要比别人口中的结论来得震撼。

所以说,搞科研,尤其是以搞科研为业的那种搞科研,只适合少数敏感的人。足够敏感才能发现问题、发现不同、意识到进步, 足够敏感才能把蜈蚣做出合适的切分、才能切分成最多的份数。要是你不够敏感,那就玩不转这个职业,没法以此养家糊口。

技术进步还得依靠企业

正是因为纯粹的科研机构搞科研都搞得十分琐碎,指望这些机构引领技术进步就成了一个奢望。

当然了,奢望也不是绝望,只是希望很渺茫而已。想要教科研机构做事,也是无用功。科研人员想要有活干有饭吃, 肯定不能进步大、进步快,人为控制着成果的大小和发布节奏才能长长久久,才能长期有活干有饭吃。从根本上讲, 科研机构、科研人员是反技术进步的。

另外,除了个别的科研机构外,大部分的科研机构不具备做出大的、显著的技术进步的客观条件,缺少人材机这样的资源, 换句话说,钱不够。

李飞飞在自传中提到,她们花了一年多才勉强做出的东西,在发文之前发现google之类的大企业几个月之前就已经搞出来了。 她后来休假的时候,去google干了一段时间,很难说不是跟这种经历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