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大井法估算基坑涌水量,用端阻力和侧阻力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,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,都是估算, 并且,只能定性为估算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因为计算结果确实不准确,从根本上讲,按照现有的方法也不可能达到计算准确。我们没有办法把土的性质搞准确, 进而没有办法把地下水在土里边的运动搞准确,可以说,凡是涉及到土的计算,基本上就没有能搞准确的,顶多做到近似准确。 近似准确的意思,也仅仅是与实际观测结果比较吻合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准确,只是外在的观测值层面的准确。

大井法只是权宜之计

大井法这种估算,在某些情况下是有一定的作用的。比如,在一个缺少项目积累的陌生场地, 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工程经验的情况下,用大井法估算一下再考虑下一步的方案,至少能缩小尝试的范围减少试错的成本。 在这样的条件下,搞大井法估算,当然是有意义的。

不过,时至今日,上面说的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可能碰到了。现在哪怕是一个小县城,开挖过的基坑少说也有百八十个的, 工程经验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欠缺的。基于以往的工程经验,按照类比法去做,显然比单纯使用大井法估算要准确、合理得多。

降水才是根本目的

不管是否使用大井法估算基坑涌水量,涌水量本身都不是目的,根本目的是降水方案的合理、有效, 把地下水水位降到位才算数。

在保证降水效果这个事情上,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经验和办法了。

其中,下限就是降水井的平面位置、平面间距方面的经验和要求。降水井的布置,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做, 优先布置于某些特定位置。降水井的间距,也必须按照要求来设置,不能过小,也不能过大。过小了可能产生浪费, 过大了可能没有效果。

通过这些经验保证下限之后,再使用降水分析软件去计算最终的降水效果,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增加降水井, 这就保证了上限。

工程问题就按工程的方式去解决

在没有工程经验的情况下,在没办法快速高效地计算降水效果的年代,用大井法这种方式解决问题, 这就是按工程的方式解决问题。按工程的方式,核心就在于着眼于解决问题,而不拘泥于用何种办法去解决。 工程上的很多问题,可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,到现在依然没有准确的理论解释,但是,这并不妨碍我们干工程, 因为,我们终究是在干工程而不是在搞理论研究。